【“十四五”巡礼之三】社区教育:构建终身学习新生态 谱写社区教育新篇章

日期:2025-11-15 浏览:28 作者:长春开放大学

编者按:回望“十四五”,长春开放大学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下,圆满完成转型更名关键任务,通过了教育部和国家开放大学的办学评估,实现了事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抢抓教育数字化战略机遇,扎根北国春城大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交出了一份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优异答卷。为全面、生动展示长春开放大学“十四五”期间的办学成就,学校官网和微信公众号特推出【“十四五”巡礼】专栏,回顾奋斗历程、激发奋进力量,引领广大师生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开创长春开放大学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不断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推向前进!

 “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赋予教育事业的战略使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工程。社区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最后一公里”,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十四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下,长春开放大学(长春社区大学)切实履行社区教育“主引擎”和“总枢纽”职责,以系统化布局与创新性实践为路径,推动社区教育实现从“补充性服务”到“战略性支柱”的转变。学校进一步锚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核心理念,构建起以体系为基础、数字为助翼、课程为核心、服务为根本的发展框架,形成闭环联动、普惠智享的新格局,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筑牢坚实支撑。

一、体系为基:多层协同,织就全域覆盖新格局

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坚实有力的组织保障和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长春开放大学(长春社区大学)从“政策、组织、资源”三个层面同步发力,构建了支撑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政策引领强保障,筑牢制度“压舱石”。“十四五”期间,学校积极发挥引擎与枢纽作用,成功推动社区教育纳入长春市政府教育专项督政体系,实现了社区教育管理从“软任务”到“硬指标”的根本性转变。同时,受市教育局委托,学校深度参与指标设计并动态调整,指导全市17个县(市、区)在“十四五”期间先后出台了本地化的社区教育发展政策文件,形成了上下联动、全域推进的政策集群效应。更为关键的是,在此过程中,各县(市、区)推动建立了以主管领导为负责人的部门联席工作小组制度,并确立了人均1元的社区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部分区域达人均2元),从组织领导、部门协同和资金保障三个层面,彻底破解了长期制约社区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事业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提供保障。

(二)网络织密通末梢,实现供给“零距离”。组织体系是社区教育的“神经网络”。学校作为全市唯一一所社区大学,系统性重建、升级、拓展了市、区、街、社四级办学体系。“十四五”期间,一个覆盖全市的社区教育集群逐步建成,该体系以1所社区大学为统领、25所社区教育学院为骨干、297所街道(乡镇)学校为支撑、1219所社区(村)学校为基础,共计1542所院校共同构成了一张脉络相通、运行高效的终身学习服务网络。这一体系不仅实现了对长春市所有行政区的全面覆盖,更通过“市级统筹、分级管理、资源下沉”的运行机制,将优质教育服务精准输送至城乡社区,切实拓宽了教育公平与社会融合的受益范围。

△长春社区教育四级网络办学体系层级图

(三)资源整合聚合力,绘就共享“同心圆”。打破壁垒,汇聚合力,是新时代社区教育的必然要求。学校秉持“开门办学、融合共生”的理念,积极拓展“政校社”协同育人新路径。与伪满皇宫博物院、长影旧址博物馆、市文庙、市博物馆、市图书馆等标志性文化机构合作,共建了5个市级社区教育实践基地,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生动的社区教育课堂。同时,各县(市、区)积极整合与引导区域内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红色教育基地、医院等公共服务资源,推动其免费或优惠向社区居民开放,形成“社会资源教育化、教育资源社会化”的良性循环。

二、数字为翼:泛在可及,打造智享学习新空间

面对数字中国的时代命题,长春开放大学(长春社区大学)率先布局,将数字化转型作为社区教育提质增效的“关键一跃”,将“长春全民学习网”从信息平台升级为全市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数字基座。

(一)平台筑基,资源扩容,夯实“数字基座”。依托“长春全民学习网”,学校统筹建设了覆盖全域、服务全民的数字化学习平台体系。该体系包含“社区党员学习平台”“长春市关工委线上教育培训中心”“长春家校社共育”“老年开放学习平台”“农业技术培训平台”“长教关新视野”“县域社区学习中心成果汇”“职教园区一体化学习平台”等八大特色平台,并延伸部署至16个县(市、区)社区教育数字化分平台,共同搭建出覆盖全市、服务全龄的终身学习数字化支撑体系。

△长春全民学习网智慧学习平台

通过自建、共建、引进、购买服务等多元化途径,学校系统构建了资源总量已达75TB的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库,涵盖13万集视频课程、1349门系统化慕课、6636集微型课程,以及包含百万册电子图书、500余种电子报纸、2万集有声读物、千余册儿童有声绘本的综合性数字图书馆。所有资源实现在线动态更新与多终端自适应,确保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所需内容,真正实现“资源在手,学随愿走”。

△长春全民学习网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库

这一覆盖全市的平台体系与规模达75TB的资源库共同构成了长春市全民终身学习的数字化服务核心,形成了“体系为骨架、资源为血肉”的数字基座。2024年,长春全民学习网凭借其系统化的平台架构、高质量的资源建设与广泛的服务成效,成功入选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数字化终身学习推介平台”。

(二)品牌赋能,文化浸润,激活“智慧生态”。学校以“长春全民学习网”为依托,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打造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活动矩阵。其中,“长春全民学习公益大讲堂”作为已经持续开展15年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依托“云端课堂”将400多场线下讲座转化为360门线上视频课程,学习人次突破150万,其创新的“评—审—筛”课程遴选机制与AI助手、学习笔记等在线交互功能,充分体现了数字化教学的先进性与高粘性,于2024年荣获全国“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称号。同时,学校将已连续举办14年的“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升级为线上线下联动的市民学习节日,通过云端开幕式、线上成果展、宣传推介“百姓学习之星”与“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等方式,有效扩大了活动覆盖面和参与度。此外,“长春市民读书月”“共读一本书”“敬老月”等系列常态化数字学习活动持续开展,进一步丰富了市民的线上学习场景与文化体验。“十四五”期间,长春全民学习网学习总人次超过8600万。高频的访问、活跃的互动与持续的活动更新,展现了数字化赋能终身学习的实践价值。

△长春全民学习公益大讲堂等品牌项目成为长春社区教育名片

(三)智慧应用,案例孵化,引领“数字未来”。“十四五”期间,学校的数字化探索并未止步于资源堆砌,而是向智慧化、精准化、融合化深度进军。“长春老年人‘智慧康养’基地”和“长春市社区离退休党员党史学习平台”双双入选教育部“智慧助老”优质工作案例;《信息化能力提升指导读本》《手机摄影基础教程》入选教育部“智慧助老”优质课程资源。这些国家级荣誉的获得,标志着长春开放大学(长春社区大学)在利用数字技术服务特定群体、赋能社区治理等方面已逐步接近全国第一梯队,为社区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鲜活的实践范本。

三、课程为核:分类精准,创建优质普惠新范式

课程是社区教育的核心载体。长春开放大学(长春社区大学)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课程质量为核心,着力构建“需求可感、质量可信、内容可选”的社区教育课程资源体系。

(一)系统化构建,让需求“精准感知”。学校基于市民学习需求调研,科学构建了“思想铸魂”“文化润心”“健康赋能”“技能提升”“社会治理”“乡村振兴”六大核心课程体系。该体系立足全龄市民学习特点,覆盖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职业技能等综合素养维度,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系统支撑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课程框架。课程内容既关注思想政治引领与个人兴趣培养,也注重健康生活指导与职业技能提升,同时呼应社区治理参与和乡村振兴服务需求,实现与市民生活、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

△社区教育六大课程体系

(二)标准化推进,让质量“优质可信”。为保证社区教育课程质量,学校以“长春社区教育精品课建设”项目为抓手,建立了严格的课程研发、审核与动态优化机制,通过“长春全民学习公益大讲堂”“长春社区教育优秀课程资源推介”“‘数字化学习港杯’社区教育优秀微课评选”等途径,激励全市社区教育教师投身资源建设。“十四五”期间,课程建设成效显著:全市39门课程入选教育部办公厅县域社区教育品牌课程;6门课程入选教育部职成司“智慧助老”优质课程资源;38门课程入选教育部职成司“能者为师”特色课程推介名单。

(三)多元化拓展,让内容“普惠可选”。“十四五”期间,长春开放大学(长春社区大学)积极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线下层面,出版6本市级社区教育精品教材,遴选推广16本县区级院本教程,推动基层开设实体教学班百余期,组建学习共同体千余个,形成了“课堂讲授+实践体验+社群学习”的立体化教学形态。线上层面,依托数字化平台推动课程资源多终端适配与动态更新。线上线下协同的课程实施模式,有效满足了居民多样化学习偏好,提升了社区教育的参与度与实效性。

△逐步形成立体化教学形态 

 四、服务为本:融合创新,践行惠民育人新理念

社区教育的价值最终体现在服务市民学习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实际成效上。长春开放大学(长春社区大学)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持续优化服务模式,构建了覆盖学习全过程的支持服务体系,推动社区教育从“可学”向“乐学”转变。

(一)构建“四学”体系,让服务“精准滴灌”。学校聚焦市民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求,构建了以“导学、促学、伴学、乐学”为核心的社区教育支持服务模式。在“导学”服务方面,建立了市级统筹指导、县(区)级组织实施、街道(乡镇)具体落实、社区(村)直接服务的四级联动工作机制,通过设立专职岗位、明确职责分工,为市民参与社区教育提供全方位指引。在“促学”激励方面,形成了市级平台展示、县(区)汇总整理、街道(乡镇)活动推介、社区(村)典型带动的四级推进机制,通过“百姓学习之星”“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征集、学分银行年终兑换等方式,激发市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持续性。在“伴学”支持方面,构建了以市级专家资源库为智力支撑、县(区)级专职教师与街道(乡镇)兼职教师为服务主体、社区(村)学习共同体为组织基础的服务体系。在“乐学”体验方面,打造了市级示范活动引领、县(区)特色品牌带动、街道(乡镇)主题项目支撑、社区(村)兴趣社团普及的四级活动体系,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市民在愉悦体验中感受学习乐趣、提升生活品质。

△逐步形成立体化教学形态

(二)完善监测机制,让实效“可见可感”。建立常态化满意度调查与反馈机制,2021至2023年及2025年的多次调查显示,市民对社区教育服务的满意度均保持在90%以上。“十四五”期间,组织开展2次市级社区教育专项调研,每年持续开展基层实地走访调查。根据相关数据统计,长春市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比例达到60.68%,其中约六分之一的参与者形成了常态化学习习惯。学校还创新学习成果展示与认可机制,通过“百姓学习之星”“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推介、社区教育成果作品展示、社区教育教育教学案例征集、社区教育学习成果展演等形式,有效激发了社区教育师生热情与成就感。“十四五”期间,57件典型案例入选长春社区教育教学典型案例,30项演艺类成果、30件作品类成果获得市教育局“长春市社区教育教育教学成果”奖项,22位长春市民入选全国“百姓学习之星”,19个终身学习项目入选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长春市民范英男、赵达作为全国“百姓学习之星”代表,受邀参与教育部、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共同主办的“百姓学习之星”进校园系列活动,担任主讲嘉宾。

△全国“百姓学习之星”代表范英男、赵达分享学习经历

(三)强化示范引领,让辐射“全域延伸”。学校的服务成效获得了广泛认可,先后获评全国首批“社区教育信息化学校”、吉林省首批“社区教育示范基地”、长春市首批“示范性社区教育院校”等称号。这些荣誉的获得既是对学校社区教育服务能力的肯定,也是持续提升服务水平的动力。通过打造特色品牌项目、培育学习榜样典型、推广先进工作经验,学校的社区教育服务模式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为区域社区教育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十四五”期间,长春社区教育辐射向“全域延伸”

五、继往开来,迈向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十四五”的五年,是长春开放大学(长春社区大学)社区教育实现系统性提升、迈入新的发展阶段的五年。学校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为主线,通过体系化建设、数字化转型、课程化供给和精准化服务,成功地将社区教育从一项补充性服务,提升为支撑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战略性支柱,探索出了一条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展望“十五五”,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长春开放大学(长春社区大学)将始终锚定搭建“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目标,紧跟教育强国建设的步伐,持续深化“核心引领,四维协同”发展模式:筑牢体系之基,探索社区教育多元协同治理机制;强化数字之翼,构建泛在可及的智慧学习环境;打磨课程之核,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与有效供给;提升服务之本,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远的布局、更实的举措,服务国家战略、扎根地方实践、助力社会进步、回应市民期待,为长春市建设高水平学习型城市贡献坚实的“开大力量”。


初审:李    梅

复审:张海昶

终审:高    月